“多次学习、多次就业”将成常态
学生提问:我心里总觉得职业院校毕业生“低人一等”,身边好多同学都选择参加升学考试。我是否也该像大多数人一样?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:是就业还是升学,学生及家长应根据自身教育收益、学习成绩、家庭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研判、理性选择。就业和升学的区别主要在于:选择就业等于立即有了经济收入,学生会随之转为社会人,承担起相应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;选择继续升学,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准,持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,向着高水平技能人才迈进。这两种选择,只要符合学生自身意愿和客观条件,都应该被尊重。
就业和升学,其实是不同层面的学习。工作,是将个人融入社会大学中学习,是对学校学习的补充和完善,是个人经验的积累和才华智慧的沉淀,在实际职业岗位中摸爬滚打,会使年轻人更接地气、更加沉稳,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升学,则能够接受更加系统、更为高阶的教育,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。需要看到,也有部分职校生选择升学,是为了获取更强就业竞争力,其中不乏对“第一学历”的忧虑。其实,国家相关部门专门澄清过,并没有只认“第一学历”相关要求和说法。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,相关体制机制越发完善,用人单位也愈发理性,选人用人不再“唯学历”,而开始“重能力”,为广大职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空间、更多可能。
今天,技能型社会、技能人才的理念逐渐被更多人接受,职普融通路径不断拓宽,“多次学习、多次就业”将成为常态。大家大可不必纠结于初次就业的学历层次高低,而应该转向自我审视:是否真的有学习需要与动力。随着职业教育体系越发完善,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,有进一步学习需要的学生可以随时回校回炉学习。近些年,一些本科院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技能培训,谋取更好职业,便是例证。
就业,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当然,对每个学生来说,就业都是重要的人生十字路口。但无需从众,更无需焦虑,而是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理性选择。随着教育强国建设加快推进,教育机会越来越多,教育资源愈发优质,人才评价愈加多样,在国家发展进程中,各类人才都会有用武之地,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体现。
毕业生启动创业要有合理“时点”
学生提问:我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,毕业后想创业,开网店搞直播。为此我要做好哪些准备,又该如何获得社会各方的帮助?
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、万学教育董事长张锐:开网店搞直播是毕业生启动创业的方式之一,但如果没有创新模式,将会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。从职业发展阶段来看,就业是标准模式,创业则是复杂的高阶模式,难度远高于就业。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,应该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。但是否把创业当作毕业后的第一步,还取决于自身创业综合能力水平与构建的商业模型。
大部分优秀创业者,毕业后都会先到某个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工作,在触及行业先进技术或模式的企业环境与任务中拓宽视野、锤炼能力、发现商机并初步构建商业模式,然后组建核心团队,再正式启动创业。按照这样的轨迹踏上创业路,会在更坚实能力与资源基础上,实现更高质效的创业。
综合来看,毕业生启动创业要有合适的“时点”——应是在深度研究与把握目标行业前沿机会及关键资源后,初步构建具有创新优势的商业模式与技术方案。同时,通过足量复杂任务训练,将创业必需的多项高端能力提升至比较优秀的水平,并凝聚志同道合的核心团队成员。
因此,我建议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,可先争取入职某家目标行业优秀企业,通过足量高阶任务潜心修炼一段时间,完成对相关领域核心业务全面、深度的实际操作训练,掌握相关领域的商业策略与方法,构建全体系的执行方案、营销方案、多元推广方案等。此外,还应学习“数字人”与AI辅助等数字智能化工具与方法,为创业配上“助推器”。
在创业筹备阶段,学生还需召集创业初始核心团队成员分配前期筹备任务,并深度访谈至少十位同类项目的成功创业者。在制定商业计划并经过多轮研讨完善后,可选择市场基础资源与政府支持力度相对大的地区注册公司,筹集启动资金并锁定部分天使投资人。后续通过核心工作前置达到预定目标,并基于初次业绩和商业计划启动天使融资。
脚踏实地,是成功的唯一选择。青年群体思想活跃、冲劲十足,既体现在认知层面的开放思维,也表现为实践领域的主动探索。通过以上环节经风雨、见世面、长才干、壮筋骨,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,才能在拼搏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。